|
粳米产业链介绍、产能分析及供需关系发表时间:2019-07-22 14:33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稻谷生产随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转变起起伏伏,种植面积在2003年触及低点之后,在国家一系列鼓励种植的措施下稳步走升。在这期间,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稻谷单产及产量的稳步增长。在消费构成上,国内稻米以食用消费为主,饲用消费及工业消费为辅,全球第一的产量保障令国内稻米供需矛盾并不激烈。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稻米总体呈现“北粳南运、中籼东输、中籼南下”的流通格局。对外贸易方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年来我国稻米供给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方针,进出口较少,国内稻米早在上世纪末就已达到供需平衡。 纵观历年以来粳米的价格走势,除了供需等基本面因素之外,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家政策调控。但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稻谷的生产与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政策对粳米价格的影响已经在逐渐减弱。除了以上两个因素,粳米的价格还与国家宏观经济休戚相关,与诸如籼米、玉米、小麦等替代品的价格联动,同时还受到天气、病虫害、物流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积极开展粮食储备去库存工作,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并积极对库存进行拍卖。随着稻谷拍卖的推进,此前大量积压的稻谷库存得以释放,为包括粳米在内的稻谷品种走向市场化之路奠定了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调控价格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最终归宿仍是市场化,因为只有市场化才能获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健康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于2019年8月16日上市交易粳米期货合约,对于服务粳米加工、贸易和消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稻米市场市场化之路的不断加快,早籼稻、晚籼稻、粳稻、粳米期货或迎来新一轮的绽放。 一、粳米及稻谷产业链简介 粳米,俗名精米、硬米、白米、肥仔米,是稻米的一种,由粳稻加工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米)》,稻米可分为粳米、籼米及糯米,分别由对应种类的粳稻、籼稻和糯稻加工而成。其中,籼米外形细长,直链淀粉含量高,煮出来的米饭颗粒分明,互相之间不怎么粘连。在国外,籼米大致相当于“长粒米”(long grain)。相比之下,粳米的外形要短一些,其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直链淀粉含量低,煮出来的米饭弹性比籼米要好,颗粒之间有一定粘连。在国外,相当于“中粒米”(medium grain)和“短粒米”(short grain)。糯米又分为糯籼米和糯粳米,直链淀粉含量极低,几乎全为支链淀粉,煮出来的米饭粘性较大。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浙江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我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稻谷在种植、收割之后,将进入产业链中下游的贸易、加工及流通、消费等环节。农民留足口粮后将剩余的稻谷销售给国库、贸易商或加工厂,加工厂从农民、国库或贸易商手中购得稻谷后对其进行加工。初加工产品为对应种类的稻米及米糠、稻壳、碎米等副产品,加工好的稻米将售往批发市场,最终进入餐饮、超市等终端市场,副产品则可以用作饲料和发电。此外,初加工之后的稻米除了直接往终端市场销售,还可以再进行深加工,用于制作大米粉、粉条、方便米粉等产品。 由于粳米与籼米同属于稻米,功能基本一致,可替代性较强,其面临的政策环境、供需情况也较为相似,过细地对其进行区分并无太大必要,故而本文在较多地方将二者合并成稻米进行分析。 二、种植及产量分布 全球分布:水稻是喜温喜水、适应性强、生育期较短的谷类作物,全球分布较为广泛,东亚、南亚、东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 如果把水稻粗略分类,可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普通栽培稻亚种,籼稻由野生稻演变来,而粳稻则是籼稻在人们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引种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人工选育而来的。籼稻具有耐热、耐湿、耐强光和忌寒冷的特点,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主要种植于印度、斯里兰卡 、中南半岛、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热带地区及我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和忌高温的特点,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主要种植于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温度较低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区及韩国、日本等地区。 全球近90%的稻米都产于亚洲,包括东亚(33%)、南亚(33%)、东南亚(24%),其余产量分布在非洲(4%)、美洲(5%)及欧洲(1%)。其中,因籼稻与粳稻适宜生长的气候不同,不同维度地区的稻米产出也有差异:南亚及东南亚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湿热,盛产中长粒的籼米;高纬度的日本、韩国气候寒凉,以生产短粒粳米为主;中国土地幅员辽阔,籼米及粳米均有分布,但以南籼北粳为主。 受益于技术进度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数十年以来全球稻米产量整体稳中有升。全球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高达四千多万公顷,稻米总产量超1.1亿吨;紧随其后的是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但因单产较高,总产量反而超过印度,达到近1.5亿吨;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亦是重要的稻米生产国,年产量有二三千万吨。在2018/19年度全球稻米产量分布中,中国产量占比高达30%,印度以23%的占比紧随其后,印尼、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小国亦分别占有从2-7%的一席之地。 国内分布: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浙江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我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国内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稻谷生产随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转变起起伏伏,种植面积在2003年触及低点之后,在国家一系列鼓励种植的措施下稳步走升。在这期间,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稻谷单产的稳步增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9年国内稻谷种植面积近3000万公顷,产量将超过2.1亿吨。 国内稻谷生产区可以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其中南方3个稻作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比超90%,包括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及华北单季稻稻作区。其中,黑龙江、江苏、安徽以生产粳米为主,两广、两湖地区以生产籼米为主。受退耕还林及今年国家降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的影响,2019年国内稻谷种植面积小幅下滑,令稻谷产量整体小降。 我国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北方粳稻区、以江苏省为核心的江淮粳稻区和以云南省为核心的云贵高原粳稻区,其中北方粳稻区又包括东北粳稻区、华北粳稻区和西北粳稻区。粳稻种植最集中的是东北粳稻区和江淮粳稻区,种植面积分别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50%和37%。东北粳稻区每年4-5月份开始种植,当年9-10月份收获,一年种植一季;江淮粳稻区每年5-6月份种植,当年10-11月份收获,一般与小麦或油菜轮作。粳稻主产省主要包括黑龙江、江苏、吉林、辽宁、云南、浙江、安徽等。 三、国内外消费 国内消费: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稻米消费国,全国近60%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消费构成上,主要以食用消费为主,饲用消费及工业消费为辅。除了人食用之外,稻米还可以在养殖中充当能量饲料,但因稻米价格相比于其替代品玉米、高粱、大麦等价格偏高,性价比不高,因而用量相对有限,以质量较差的早籼稻为主。此外,食品工业中也会用到稻米,如制作雪饼、米粉、米酒等。其中,食用消费占比最大,占比在80%以上,但近些年来随着饲用及工业消费的增多占比有所下滑。随着食品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近些年的稻米饲用消费及工业消费整体呈现上升走势,2018/19年度的占比分别达到8%及9%。 伴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国内稻米消费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稻米消费整体经历快速增长、需求下滑、恢复性增长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随着经济步入正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令国内稻米需求稳步增长,随后的婴儿潮爆发进一步对稻米需求走升形成助推。进入千禧年后,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走高令其对肉、蛋、奶的消费明显增加,对稻米的需求逐渐减少。与此同时,这期间国内稻米产量的下滑亦令消费随之回落。不过,随着国内人口的持续增长,在稻米产量的恢复性增长下,08年后国内稻米消费逐渐摆脱了下降局面,但需求增速随人口增长的放缓而出现放缓。 全球消费:稻米的主要需求国大多也是稻米的主产国,主要分布在亚洲这个稻作文化覆盖广泛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印尼、越南、泰国等国。根据USDA数据,全球稻米消费随人口增长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局面,2018/19年度全球稻米消费预计将达到4.89亿吨。其中,第一大消费国中国消费1.44亿吨,占比近30%;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年消费1.02亿吨,占比近21%;印尼年稻米消费在3800万吨,占比8%;其余的越南、菲律宾、泰国、缅甸等东南亚诸国稻米消费逐年递增,但受限于较少的人口,消费量占比相对较低,消费增速亦逊于印度及中国。 四、稻米贸易 全球贸易情况:因稻米的主需求国大多也是稻米的主产国,故而稻米的国际贸易量相对小麦、玉米等谷物较少,年贸易量不到45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比重不及10%。全球主要稻米进口地区包括中国、欧盟、印尼、菲律宾、日尼利亚等,主要为人口较多或稻米产量较低的地区,但分布较为分散。前五大进口国进口仅占全球总量的26%,其中2018/19年的情况为中国8%、菲律宾7%、尼日利亚5%、欧盟5%,印尼1%。 我国的稻米消费以自产自销为主,对外依存度并不高。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稻米进口市场逐步放开,稻米的对外依存度有所增长,但为保障粮食安全,基本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菲律宾为全球第二大稻米进口国,进口量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在2007/08年度之前,菲律宾的稻米进口量稳步攀升至257万吨,此后三年维持在200万吨以上。但在随后的2010/11年度,菲律宾的进口量骤减至130万吨,经过长达8年的低迷态势后终于在2018/19出现恢复性增长。尼日利亚近10年来稻米对国外依存度较高,2011/12年进口量达历史新高320万吨,其后几年趋势偏稳。值得一提的是印尼,印尼年进口量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自2003年后就进口量就萎靡了许多。 出口方面,以印度、泰国、越南三国出口最多。根据USDA预估,2018/19年度印度、泰国及越南这三个国家的稻米出口将分别达到1250万吨、980万吨、650万吨,占比分别达26%、23%及14%,随后是巴基斯坦8%、美国6%、缅甸6%。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的稻米就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因印度人口少于中国,且饲用及工业消费偏少,故而印度在满足国内消费后仍有稻米可供出口,令其成为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国。近二十多年以来的泰国稻米出口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泰国根据G2G协定,向马来西亚、日本和菲律宾出口稻米,对非洲一些国家的稻米出口量同样获得增长。作为全球三大出口国之一,越南大米主要销往亚洲、南非、西欧等地,越南同时也是我国稻米主要的海外供应国,其稻谷产量在东南亚地区位居前列。 国内贸易情况:在稻米的对外贸易方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年来我国稻米供给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方针,进出口较少。即便有进口,进出口的类别基本都是稻米而非稻谷,当前允许对华出口稻谷的国家仅有俄罗斯。我国稻米供应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基本达到供需平衡,近30年以来,国内对稻米进口有着较为严格的管制,稻米的进口依存度不高,进口占总需求的比重最高也只是在2016/17年达到2.20%。不过随着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愈加开放,我国稻米进口的依存度略有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稻谷总体呈“北粳南运、中籼东输、中籼南下”的流通格局。东北粳稻特别是黑龙江粳稻产大于需,属于调出区,主要流向京、津、沪、浙江、广东、福建、陕西、四川等省份;基本呈现了由北到南、由东北到全国的流通特点。粳稻产销区位明确,贸易流向多年来也比较稳定,东北粳稻通过铁路、公路以及水运流向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及广东、云南及西北地区;苏皖等粳稻通过公路及水运流向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省份。从贸易形态上看,80%以上的稻谷加工成稻米向外流通,以稻谷形式跨省流通的比例在逐年减少。 五、国内稻米产业相关政策 粮食作物的生产状况不仅关乎我国14亿人口的民生口粮,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考虑到稻谷在民生和国家安全上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用以支持我国稻谷产业的发展,政策覆盖范围较大,几乎包括从稻谷种植到销售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产业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稻谷发展的产业政策,包括《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等,这些政策从不同层面对稻谷生产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指出,水稻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依靠国际市场调剂国内需求的余地极为有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水稻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着力建设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优势区,立足国内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稳步发展粳稻,大力发展优质稻,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升优质区水稻产量、质量、面积,并培育国家级稻米精品名牌。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当前我国保持粮食供给增长、粮食区域平衡、粮食供给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创新发展方法。而新的发展目标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16亿亩以上,推进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和区域种植结构优化,依靠新品种和科技提高单产产量。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扶持政策体系,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为了保障我国粮食中长期安全,不仅要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能力,积极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完善粮食流通、储备、加工体系,还要在保障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进出口调剂。 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但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波动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未来种植计划。一般来说,粮食丰收年份过后,供应增加将导致粮食价格降低,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新一年粮食产量的削减,令未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在粮价与产量的蛛网模型作用下,粮价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不利于我国的粮食的稳定生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稻谷连年丰收,稻谷价格自1995年达到最高点后一路下跌。2000年,稻谷退出保护价收购后,稻价跌至历年谷底,在随后的几年里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为了保障国内稻谷的生产,国家在2004出台了针对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保障粮价平稳运行、增加农民种植稻谷的积极性提供了较好保障。 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情况来看,2004-2017年间,籼稻与粳稻的收购价格稳步上升,从侧面反映国家对农民种植稻谷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种植粮食效益偏低,稻谷出售价格需要政策托底,难以完全放开市场化定价。但2017年之后,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出现了不小的降幅,稻谷“政策底”的效用在不断减弱。 稻谷拍卖:2004年,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储备库里囤积了大量的稻谷。在随后的几年里,因减产导致粮价上涨较快,国家开始将储备库中稻谷通过拍卖投放市场,较好地稳定了粮食价格。 从近十多年的稻谷拍卖成交情况来看,受区域供需不平衡等因素影响,稻谷市场粳强籼弱特征较为明显。粳稻的总体成交率高于稻谷总体平均拍卖成交率,表明粳稻相对籼稻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从成交率的波动情况来看,粳稻远大于稻谷总体的波动,2009年,粳稻谷的拍卖成交率达到了67.28%,大幅高于稻谷总体成交率35.81%,而2012年粳稻谷的拍卖成交率仅有2.8%,成交惨淡,与之对比的稻谷总体成交率则为15.22%。从粳稻成交率的绝对数值来看,粳稻谷仅有2009、2010年成交率超过50%,其余年份甚至有些年十分之一都没有达到,说明我国粳稻拍卖较为冷清,即使每年拍卖价都低于当年出厂价30%以上,市场需求也不旺盛,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上稻米供给充足,并不缺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拍卖粮大多是好几年的陈粮,质量大不如前,而粳稻以食用为主,性价比相对籼稻并不算高,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不愿积极竞拍。 近10年里,粳稻现货价格在2018年下半年前总体趋势不断向上,但拍卖价却于2016年达到峰值后迅速走低,2019年的拍卖均价甚至比10年前的2009年还低。粳稻现货价格走低主要因国家下调最低收购价削弱“政策底”支撑;而拍卖价走低则受到市场供需和国家政策的共同影响。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消化因最低收购价政策而积累的庞大粮食库存成为一个问题。 因此,2018的稻谷拍卖总量相比2017年增加了40%左右,2019年可能还会增加。然而,因为国内粮食供应十分充足,国家为了尽快完成去库存只能不断下调拍卖起价,在2019年的首次拍卖中,籼稻竞价销售底价统一调整为1500元/吨,较去年下调500元/吨;粳稻竞价销售底价下调至1600元/吨,较去年下调800元/吨。综上,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预计稻米后市将呈两极分化走势,优质优价,低质低价。 进出口政策:为了减少国家粮食生产遭受国外低价进口的冲击,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其他主要农产品类似,我国也对稻谷和大米进口实行管控,其中就包括进口配额政策。对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额关税,以此进行调控。 2004年至今,国内对稻谷和大米的进口配额就维持在532万吨没有增长,因每年的进口配额都没有使用完。但从海关进口数据来看,随着国内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稻谷和大米进口配额使用率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相对于每年2.1亿吨的稻谷或1.5亿吨的大米产量而言,这三四百万吨的年进口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在当前的进口管控政策下,进口对国内稻米价格的影响十分轻微。 补贴政策:我国稻谷市场竞争激烈,因机械化程度不高且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生产成本较国外产粮大国更高,容易受到国外低价粮食的冲击。因此,为了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粮食生产的4项补贴政策,包括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及良种补贴。 1、农资综合补贴。可以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相对稳定,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其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拨。 2、粮食直补。2004年起,国家对种粮农民开始启用粮食直补政策,即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从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农机具购置补贴。国家对农民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给予补贴,目的是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4、良种补贴。为了提高优质农作物的生产种植覆盖率,提高我国粮食质量和产量,我国对选用优质粮食作物种植的农民给与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种植优质粮食作物,从而减少品质较差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六、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 粳米价格走势回顾:由于各地区政策辐射度和供需情况存在差异不同,各地稻米价格走势有所不同。分地区来看,北方粳米价格普遍高于南方粳米价格,这是由于北方优越的土地和气候培育出的粳米品质较好而引发的价格差异。但总体来看,全国粳米价格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粳米价格走势可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2004-2010年的快速上涨阶段、2011-2018年的平稳运行阶段及2018年下半年至今的下跌阶段。 2004-2010年间,为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国家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伴随着最低收购价的不断上调,政策利好刺激粳米价格快速走高。在随后的几年里,粳米价格在前期快速上扬后随最低收购价的稳定逐渐稳定。但进入2018年下半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推进储备去库存,国家大幅下调稻谷拍卖底价,稻谷价格的政策底受到削弱,在整体供应充裕的背景下粳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回落。 粳米价格影响因素:纵观历年以来粳米的价格走势,除了供需等基本面因素之外,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国家政策调控了。但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稻谷的生产与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政策对粳米价格的影响已经在逐渐减弱。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粳米的价格还与国家宏观经济休戚相关,与诸如籼米、玉米、小麦等替代品的价格联动,还受到天气、病虫害、心理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1、供需情况:与其他农产品类似,粳米的年度供给无非也可以分成期初库存、产量及进口三块。库存供给方面,除了一般的流通库存还需关注储备轮换及拍卖投放。随着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粮食储备机制逐步完善,已经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多级政府储备,储备的轮出和轮入常常会对年度内的稻谷价格产生一定影响。此外,2004年以来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收购了大量稻谷,虽自2009年以来每年均有粳稻拍卖但当前仍未消化完毕,拍卖量的多寡也会对市场供应形成较大影响。 粳米的产量主要取决于粳稻的产量及加工情况。粳稻的产量受国家政策、种植收益、天气、病虫害、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的产业、补贴等政策会对农民种植结构进行引导,影响农民的种植收益,进一步作用于种植面积;天气、病虫害、种植技术等因素则主要从单产的角度影响产量。而至于粳稻的加工,则主要受到稻谷加工产能、加工利润等方面的影响。进口方面,因当前国内对稻谷及大米进口实行较为严格的管控,五百多万吨的年进口配额相对国内产量而言十分微不足道。且当前国内进口的大米定位偏高端,对普通粳米价格的冲击一般也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消费情况:在消费构成上,因粳米品质较好,不同于早籼米拥有更多饲用及工业消费,粳米的消费大部分为食用。而在食用端,消费将主要受到人口基数、人均消费量及消费习惯变化的影响。人口基数、人均消费量较好理解,消费习惯方面,近些年正悄悄发生变化。随着我国地区之间物流、信息流以及饮食文化传播的加快,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南方地区传统消费籼米的地区,现在开始部分消费粳米,并且消费群体不断壮大,消费区域不断拓宽。 3、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包括上文中提到的产业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拍卖政策及进出口政策等,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市场供给来进一步作用于价格的。例如,各项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对稻谷的面积和产量增长也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和公开竞价拍卖等政策则通过对可流通量的控制对粳米价格形成调控;进出口管控则大幅减少了低价进口形成的冲击。当然,公开竞价拍卖的销售底价也会对市场预期形成引导。但随着农业供给侧和临储稻谷去库存的推进,国家的政策调控作用在慢慢减弱,或许未来或有一天稻米价格也会像油脂油料那般走上市场化之路。 4、替代品比价:稻谷与其他大宗农产品的比价关系会对稻谷的供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销情况,导致其未来价格的走势发生变化。其中,稻谷与小麦、玉米之间的消费比价关系,粳稻与中晚籼稻的种植比价关系等最为重要,这些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价格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运输等流通环节成本:由于粳米产销之间的流通环节较多,加上煤、电、柴油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运费成本的增加,明显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对其价格构成一定支撑。 6、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多年来,我国稻米供应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进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粳米价格走势也具有较强独立性,受国外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和国际粮食品种价格之间仍具有一定联动性,国外谷物价格的普遍上涨,也会从心理或其他层面对国内价格构成一定支撑。 七、粳米期货介绍 粳米期货合约介绍 日前,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于2019年8月16日上市交易粳米期货合约。从征求意见稿来看,与此前已上市的其他谷物期货类似,交易单位也是10吨/手。在合约月份设置上,为更贴近现货市场交易,全年12个月份均有合约设置。但截至目前交易所尚未公布相应的交割质量标准及交割仓库情况。 粳米期货上市意义:粳米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来波动逐年加大。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近三年粳米出厂价为例,最低价为3850元/吨,最高价为4520元/吨,价格波动幅度达17.4%。对于平均净利润率仅2%左右的粳米加工行业,这样大的价格波动率使粳米相关主体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在此背景下,粳米期货的上市对于服务粳米加工、贸易和消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粳米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逐步发挥,期货价格可准确反映我国粳米供需变化,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和连续的价格参考,优化现有定价机制。同时,粳米产业链企业可以利用粳米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有效对冲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增强防风险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可集中精力于日常生产经营,从而有利于行业整体的长远健康发展。此外,上市粳米期货,可与粳稻期货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产业链避险体系,对于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期货市场运行态势 1、国际市场:现代的糙米期货市场起源于美国。1981年4月新奥尔良商品交易所(NOCE)开始糙米期货交易,1983年6月由于高贷款利率和稻米市场价格低迷导致糙米期货交易中止,之后新奥尔良商品交易所并入芝加哥稻米棉花交易所。1986年8月芝加哥稻米棉米交易所(CRCE)开始糙米期货交易,1994年期货交易转移到如今的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CBOT)。到2008年12月止,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展的谷物类期货包括玉米、小麦、大豆、燕麦、糙米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农产品的国际定价中心,即使美国的稻谷产量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稻谷期货价格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稻谷的现货价格。 相比于其他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国外稻谷期货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总体合约交易规模相对也比较小。世界稻米主要贸易国美国、第一大稻米出口国泰国和第二大稻米生产国印度均上市了稻谷类期货合约。从交易品种来看,美国 CBOT 交易标的是籼稻谷,而泰国、印度、巴基斯坦交易标的均为稻米,原因可能和稻米在这些国家的地位及期货市场的发达程度有关。虽然各主要稻米出口国都有上市的各种稻米期货合约,但由于全球稻米贸易量只有 3000 多万吨,相对与其他主要农产品其贸易量显得微不足道,再加上各主要稻米出口国的国际地位比较稳固,套保需求不高,所以交易商对稻米期货的关注和利用积极性不高,导致交易很不活跃,仅有美国CBOT稻谷期货交易相对活跃些,但都远远不及大豆、玉米、小麦等期货合约的活跃度。 美国籼稻产量相对粳稻更多,比例大约是7:3,截至目前美国仍只上市了籼稻期货合约。CBOT 籼稻谷(Long Grain Rough Rice)期货合约于 1994 年 10 月 3 日开始上市交易,上市时间相对其他稻米出口国较早,该合约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有效的规避风险与进行交易的工具,同时建立统一的标准对市场进行规范。CBOT 稻谷期货上市以来,合约总体成交量呈现先逐步上升后逐步下降的态势。2003年交易量超过 25 万手,之后逐步上升,于2011年达到峰值53.7万手。但此后成交量便逐步走低,2018年的成交量仅有21.8万手,并且就算是最活跃时的2011年,CBOT籼稻期货的交易量仅约为小麦期货的 1.5%、玉米期货的 0.5%、大豆期货的 0.8%。与玉米的 70%、大豆的 80%相比,稻谷每年只有不到 10%的产量在期货中进行交易。尽管交易规模不大,CBOT 籼稻期货仍然发挥了其价格发现功能,如果能被更广泛地应用,则可以更好地发挥行业参与者的价格保护作用。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稻米生产国,在国内上市了多种稻米期货合约,但是活跃程度都不高。主要原因是印度生产的稻米仅有约10%用于出口,例如2018年印度稻米产量为1.15亿吨,而出口量约为1200万吨,用于交易和出口的稻米所占比例很小,影响了稻米期货的交易。目前,印度稻米期货交易量很小。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上市的稻米期货合约有6个,包括印度粗米、普通蒸谷米、A级蒸谷米、A级粗米、印度蒸谷米和普通粗米。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上市的稻米合约有3个,包括Basmati白精米合约、稻米合约和 Sarbati 长粒型 Sortexed 稻米合约。所有合约中仅有稻米合约成交最活跃,但波动很大,日成交量最高能有几千手,最低时只有几手。 泰国近40年来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平均年产稻米大约3000多万吨,其中2018/2019产量3100万吨左右,出口量920万吨左右,出口率大约为30%,而同期世界总出口量为4600万吨左右,泰国稻米出口量占世界稻米出口总量20%左右,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出口国之一。泰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米仓”,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雨水、适宜耕地及传统农作物等自然资源外,重视稻米生产的举国体制和政府鼓励扶持政策,也是成就泰国稻米成为世界品牌的重要原因。泰国农业期货交易所(AFET)成立于 1999 年,稻米期货在 2005 年 8 月 8 日上市,2011 年进行一次修改,根据合约大小,稻米期货分两个合约,一是 2005 年上市的交易单位为 5 吨的迷你合约(目前已停止交易),二是 2011 年上市的交易单位为 50 吨的合约。稻米期货交易量在 2009 年最高达到 115146 手。但 2010 年后,由于泰国政府实行稻米典押制度,类似我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为稻米贸易设置了最低保护价,导致期货市场交易清淡,到 2012 年时已经没有了交易量。 2、国内市场:早在多年前,郑州商品交易所就已经上市了相关的水稻品种,包括早籼稻、晚籼稻及粳稻。但不幸地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合约未能活跃起来,逐渐地淡出投资者的视野。其中,与粳米最为相关的品种非粳稻莫属。 粳稻期货合约于2013年11月18日起在郑商所上市交易,到11月底时,正好10天的交易日其成交量便达到了56000多手,日均成交量为5600多手。这看似是一个好的开端,可谁知粳稻的“开场秀”却成了其到目前为止也无法超越的“巅峰”。2013年12月,粳稻期货合约月成交量锐减至17000多手,日均成交量大幅下降至800多手,但这还远远未到终点。2014年,粳稻期货合约成交量继续趋势性下降,到7月底时月成交量居然仅有140手,此后多数月份粳稻期货合约成交量不足100手,甚至有些月份成交量为0手。直到2018年3月,粳稻期货合约才稍微多了点成交量,但波动很大,月成交量最高时能达到近10000手,最低时也只有几百手。而粳稻期货合约价格自上市以来就呈现明显的震荡走势,在2750-3750间反复升降,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较小。 粳稻期货刚上市时一直被看好,最后却成为僵尸品种,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国家干预多,价格波动小。粮食问题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所以我国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很高,多次出台多项政策维护粮食产量与价格的稳定。在国家的有力调控下,粳稻价格的波动幅度受到政策的较大限制,但因涨跌空间有限,投机者参与兴趣大大减弱,逐步退出市场,令合约活跃度大大降低。 2、市场参与者较少。粳稻期货参与者不像油脂油料那样人气旺,油脂油料本身在国际期货市场交易就十分活跃,我国在放开油脂油料进口管控后与国际接轨,相关期货品种受到外盘较大影响,倒逼国内相关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以规避市场风险。然而,世界稻米贸易量相比其他谷物实在太少,国际期货市场也不够活跃,再加上国内对稻谷进口有管控,国内相关产业仍可沿用传统的贸易、生产方式不受冲击,令参与期货交易企业偏少。 3、套期保值需求低。稻米期货外不活跃,成交量低;内又有多项调控政策,价格稳定。因此稻米企业做套期保值的需求不高,因套保需求正是来自于价格的剧烈波动。就算稻谷价格波动较大,如果类似最低收购价之类的国家政策没有放开,这些保护措施仍可形成兜底,打消粳稻相关企业对未来的担忧。 那么,粳米期货能否避免粳稻期货这样的尴尬局面呢?我们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积极开展粮食储备去库存工作,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并积极对库存进行拍卖。随着稻谷拍卖的推进,此前大量积压的稻谷库存得以释放,逐渐摘下限制价格走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包括粳米在内的稻谷品种走向市场化之路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也将执行WTO今年2月对中国农业补贴问题做出的不利裁决,在2020年4月前完成对水稻、小麦补贴政策的改革,以适应WTO相关规则。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调控价格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最终归宿仍是市场化,因为只有市场化才能获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健康市场。但不同于其他农产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市场化的放开也应该循序渐进。国家相关部门需重视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尽量减少对稻米价格的直接调控,把期货价格作为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这也有助于我们对大宗粮食定价权的掌握。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对外开放亦是大势所趋,在油脂油料进口市场完全放开之后,预计国内粮食进口市场也将逐渐放开。随着中国粮食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早籼稻、晚籼稻、粳稻、粳米期货或迎来新一轮的绽放。 温馨提示:《粳米产业链介绍、产能分析及供需关系》内容来源于中信建投期货微资讯公众号,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文章分类:
农产品观点
|